旌德见证,信仰之光——探秘三代守护下的“马克思银像”

2024-07-26 来源:网络 阅读:1485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持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凝聚广大青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组建了旌德梅氏三代守护‘马克思银像’事迹考察寻访红色皖南专项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16日踏上征程,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龙川村,深度挖掘并记录了“梅氏家族三代接力守护马克思银像”的感人故事,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践行立德树人之本。

历史的沉淀,红色的印记

旌德,这片坐落于于皖南腹地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革命记忆。自梅大栋老先生起,梅氏家族便肩负起守护共产国际赠予中共中央的马克思银像的重任,历经三代,这份守护不仅是对一件珍贵文物的维护,更是家族荣誉与历史使命的象征,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


 

实践队合照  通讯员陈睿文供图

致敬先烈,铭记光辉历史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旌德县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成员们静默站立于烈士墓前,深切缅怀那些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不仅坚定了青年学子对于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意识与投身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实践队旌德县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通讯员陈梦昕供图

探访红色摇篮,重温斗争岁月

接着,实践团队深入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旧址,该地作为是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革命精神触动了每位参观者的心灵。通过实地走访与史料研读,成员们深刻理解了补习学校在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农民运动中的关键作用,感受到了革命前辈在逆境中坚守信念、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


 

实践队在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旧址  通讯员陈梦昕供图

造访故地,守护信仰的光芒

团队成员随后造访了梅大栋与梅大梁的故居,一系列黑白照片与一张表彰证书映入眼帘,墙上挂满了梅大栋、梅大梁两兄弟的生平革命事迹介绍。在梅大梁的卧室中,年代久远的木质床架上挂着一件破旧的棉衣,小窗口上贴满了当时的思想报纸,仿佛让成员们穿越回那个充满信仰与斗争的年代。尽管故居曾受天气影响而受损,但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得以修复,完好保存至今。在大梁广场,团队成员看到了矗立在现代社区中的梅大梁雕塑,感受到时光荏苒,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它不仅成为了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当地居民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倾听传承的力量,对话历史守护者

尤为亮点的是,实践团队有幸拜访了梅氏后人——梅春平与梅旌俊,亲耳聆听他们讲述这尊银像背后的历史与家族的守护历程。从梅大栋先生的勇敢带回,到每一代梅家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坚守与付出,每一言每一语都饱含着对信仰的坚定和对历史的尊重。梅氏家族成员的深情回忆,讲述着他们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克服重重困难,确保银像的安全,以及如何通过这尊银像的守护,将红色文化与家族教育相结合,传递给下一代。在对历史的口述中,团队成员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一件文物的保护,更是一份对信仰的坚守和传承。


 

实践队与梅氏后人(左)梅春平(右)梅旌俊在梅氏故居  通讯员陈睿文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追寻,更是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记录、影像拍摄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记录了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计划将成果整理成专题报告、微电影、漫画等形式,用于红色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旨在促进更多人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马克思银像”的守护故事,是对信仰忠诚的深刻诠释,也是“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探索。此次实践对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扎实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深刻彰显了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深入贯彻与实践。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实践团队将以此次旌德之行所汲取的红色营养为动力,将梅氏家族三代守护“马克思银像”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化作行动指南。他们深信,每一份历史遗产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团队成员立志要成为红色文化的新时代传播者,以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使更多青年人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延伸 · 阅读